兴边富民行动如何推进?听听他们怎么说
兴边富民行动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自实施以来,有力推动了边境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
为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教育科技司和中央民族大学日前共同主办了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兴边富民论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与会者的精彩发言吧。
——编者
为新时代边境治理作出新贡献
□ 张志刚
兴边富民行动,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于世纪之交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实施近20年来,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协调推进;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尊重并发挥好各地积极性;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兴边富民行动工作机制,推进边境地区治理现代化;始终坚持边民为本,集中力量解决好边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改善民生,受到广大边民的衷心称赞,也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
兴边富民行动从酝酿到实施,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9年,为酝酿探索阶段。1978年,中央重新恢复民族工作部门后,考虑到边疆建设极为重要,将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改为全国边防工作会议。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召开,原国家计委牵头制定《边疆建设规划草案》,中央财政连续3年每年拨出4个亿,支持规划实施。
第二阶段是1999年至2000年,为倡议发起阶段。1999年1月,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国家民委成立“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为顾问单位,各地建立相应机构。1999年9月,中央明确要求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作出贡献,巩固祖国的万里边疆。兴边富民行动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国家行动。同年12月,国家民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兴边富民行动的指导思想、方针和主要任务。
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2007年,为组织推进阶段。2000年2月,国家民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兴边富民行动”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同年,召开“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暨东西合作项目交流会”。2001年,国家民委印发《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纲要(2001—2010年)》,并附交通运输、农业发展、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4个专项行动规划。
第四阶段是2007年到现在,为全面深入实施阶段。2007年、2011年、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专项规划。为加强兴边富民行动的组织实施,健全工作机制,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成立了由国家民委任组长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为副组长单位、30个部门为成员的兴边富民行动协调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兴边富民行动推进工作。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边境地区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挑战。比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边境地区发挥着重要的桥梁通道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边境地区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极。特别是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边境地区更是不可替代的前沿和基地。这些都意味着,作为国家推进边境治理的重要平台,兴边富民行动必须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更重大的使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此,我提三点建议,希望专家学者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进一步关心关注边境地区发展,支持和推动兴边富民行动不断走向深入。
一是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更加全面地做好边境治理研究工作,在对比世界各国边境治理经验、深入把握我国数千年边境治理脉络的基础上,总结边境治理规律,并结合形势发展需要,提出新时代边境治理对策建议,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立足边境地区是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区情,深入边境地区,了解和把握边境各族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兴边富民行动聚焦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广大边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供智力支持,出好谋、划好策。
三是更加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根据边境地区姓“国”名“边”这一基本特点,加强对边境地区在国家改革开放大局的地位、角色和作用的研究,为高水平推进沿边开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产出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提出一大批极富建设性的远见卓识。
(作者系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司长)
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提供智力“加油站”
□ 郝时远
兴边富民行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点。兴边富民行动不仅在时间进程上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一致,其自身也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进程。兴边富民行动自启动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作为一项战略,它一定是长期性的、面向未来的,同时也是相当艰巨的。
做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要有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意识,以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才能够站位更高、看得更远。
进入近代,当我们国家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袭,从清代开始经历主权丧失、领土被蚕食的过程,中国人才对边疆、边境有了新的认识,就像康熙年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才有了国境需要勒石立碑、驻兵守卫的意识,并由此改变了历史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这种改变,也伴随着治理和守卫边疆的基本政策及理论的变化。从政策实践的角度讲,清末“移民实边”的意义就包括了守护边疆。
今天,在那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边疆”的字眼中,真正进入国家战略的是一个古老的词汇——“边民”。在历史上,这类词汇是相当多的,比如,在边疆地区从事管理的官员是“边吏”,镇守边关的将领是“边将”。但正如人们常说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唯有边民是守护国家边境最根本的民间社会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进程中,边疆地区摆脱了历史上所谓“中心—边缘”的观念塑造,但边疆地区由于偏远和自然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并未改变。这种历史造成的滞后性,也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及现代化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根本立足点。正如1999年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西北一边,我们将1935年胡焕庸从黑河至腾冲划出的那条线,与西部大开发所涉省、市、自治区的分布图相对照可以发现,二者是非常吻合的。西部大开发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就是要突破“胡焕庸线”的铁律。这条线原本是反映中国人口在东南和西北两个区块的分布状况,即94%的人在这条线的东南,6%的人口在这条线的西北。2010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分布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我国近60%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边疆省区,我国约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约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与我国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又有了新定位。面向新时代的各项工作,仍坚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实际,一方面强调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立足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另一方面强调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民族地区进行了全新定位——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这一定位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国情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引。
民族地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足以说明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可见做好民族工作是多么艰巨的任务。这种艰巨性就包括了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兴边富民行动已经实践了20年,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成立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恰逢其时。研究院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炼理论,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这一长期性、艰巨性的发展战略提供智力“加油站”。
“兴边富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此,我们应有充分认识。
要实现兴边富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或一定阶段内就完全达到;要使“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历史关系、人文地理关系、自然资源关系等各种关系的配置达到一种最佳状态,绝非易事。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将要从事的工作,既不能是激进的,也不能因为任务具有长期性而无所作为,而是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为完善治理体系,加快边疆、边境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边疆、边境地区谋发展,要用好民族地区所具有的“多区”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可见,边疆地区、西部地区承担着拓展国家未来发展新空间的历史任务。
同时,边境地区发展的长期性还在于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公共事业服务水平均等化方面得到新发展,达到一个新层次。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从数量型的发展转向质量型的发展。同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很多偏远的民族地区,还面临着缺乏各类人才的问题。国家的投入、东部地区的支援,都有高起点的特征,不仅有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还有教育、医疗等关系民生和人的发展的各项事业。有好的教学设施、医疗设备,是不是有合格的师资、合格的医生呢?这同样是反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边民自身的发展,培养边疆自主发展的能力。这应是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在智库建设中需要特别关注的议题。
兴边富民行动本身是在沿边境线区域实施的一种“线性”发展模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是“点状”地去解决人口较少民族的跨越式发展问题。
这种线性、点状发展规划结合整体性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实际上体现出我国推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进步的一套组合性政策措施。通过组合性措施加快某个地区的发展进程,其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在实现发展之后,让当地可持续地保持发展成就并不断地上台阶,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充分发挥政策效益的同时,我们需要去思考人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减贫和致富,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全国各族人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我们必须解决好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要减少那些由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区域之间的不平衡,要深刻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从这一角度讲,兴边富民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治理问题。推动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需要结合多学科的思路,特别是要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更好地融通在一起。
在国家促进边疆发展的相关规划中,包括了鼓励边民抵边居住、生产生活,鼓励相关人员充实边地等具体措施。什么叫“抵边居住”?就是建设和守卫边境。边民是守边护边的基础,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始终强调,要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对我国的陆路边疆地区而言,对外的大局就是“一带一路”建设。边疆地区作为历史上的边缘地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前沿地带。其发展具有双向性:一方面,东部在支援西部;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作为开放的前沿,承担着对外开放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一带一路”建设强调“通”,强调文明的交流、文化的交融,强调和而不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完全一致。对内,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对外,我们主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成就。这表明了我国的内政和外交的理念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边富民的对外意义,包括了“亲诚惠容”的睦邻、安邻和富邻作用。当前,我国边境地区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也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多种影响,我们之所以强调对外解疑释惑,强调民心相通、文化交流,就是因为这样的交流所带来的“人心”效应,是修路架桥、商品交流所不能替代的。
在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未来的发展中,要考虑边疆安全稳定的重大议题,要研究如何在整个边疆地区构筑安全屏障,包括生态安全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边疆地区为什么承担着拓展国家未来发展新空间的重大责任?其中,就包括了边疆地区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生态屏障的重要意义。而这种屏障并不是一道墙,打造生态屏障不是要“筑墙”,生态屏障既保护我国内部的环境,又能辐射到外部环境。因此,边疆地区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个共建的问题,除了口岸、经贸、旅游、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共建,还包括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共建。生态环境治理是确保边疆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我们国家优势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兴边富民战略研究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本文根据会议发言整理)
科技创新是兴边富民的重要着力点
□ 解源
我2004年从中国科学院到青海省挂职,之后就在青海工作,其中有11年担任青海省科技厅厅长。青海是一个民族地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要发展,走传统老路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机会就是科技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主要谈科技创新,谈科技创新如何应用。
马克思曾经谈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几十年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有学者认为,建立在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还有一种流行说法是将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自动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领土幅员和人口规模,更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科技中心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对于我国如何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又给予了很大的关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必须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科技创新给西部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首先要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只有先在观念上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打造政策高地,吸引资金,留住人才。
在关注科技大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将科技创新与区域的特点结合起来、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
以青海为例,青海的资源环境特点鲜明,青藏高原隆起的强烈构造运动带来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三江源地区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高强度的太阳辐照生成盐湖资源,极端气候环境形成独特的生物资源,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此,青海的发展一定要跟国家战略结合起来。
青海应该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对于盐湖资源,关键是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国外的循环经济是全生命周期,我们的循环经济是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我们要尊重和利用生态规律,发展好生态经济,开发好信息化系统,将高科技成果、大数据应用和社会扶贫网络相结合,为农牧生产、产品销售服务。
青海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来看,以太阳能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是新时代的重要能源。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促进能源利用转型。太阳能发展好了,能和分布式能源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了青海的能源问题,又能为国家开创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模式。
因此,青海要生态立省,建设生态文明,有三大经济形态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以遵从生态规律为特征、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能源经济。
国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我认为,一定要靠科技。我们的发展条件跟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完全不一样了,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尊重生态规律的、低消耗的发展,是可以做到的。青海省以及整个西部地区一定要关注科技发展,要对科技的发展方向有更多的理解,尤其要关注颠覆性、引领性的技术发展,并将科技创新跟地区特点结合起来。
有人认为,科技创新应该由东部地区来实现,因为西部地区缺条件、缺人才。但历史上很多科技中心并非源于经济中心,而是由政策优势推动形成的。例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并非源于其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政策优势。美国西部的科技之所以那么发达,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政策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因此,我国的西部地区要发展,也需要政策支持。
就青海省而言,发展新能源需要国家支持。利用政策支持,青海省能发展分布式能源、发展很多新兴产业,既为国家新能源战略作贡献,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也能拓展东部地区市场,谋求大发展。青海要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应用,还需要实现草地牧业区、农牧交错区、农业区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使科技和产业的效益真正发挥出来。整个西部地区要发展教育、医疗事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把公共服务做好。这些都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现在的西部地区面临很多机遇。要把握住这些机遇,将科技发展趋势与地方优势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有政策体系推进这些新科技进入应用,新的产业模式才能带来新发展。